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导读 > 2020 > 01 >

民俗书写主体还原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作者:万建中

摘要:"Folklore"中的"lore"很长时间被解释为"知识","民俗"这一概念从一开始就被当作底层社会的学问,呈现为用以分析的资料,而不是需要感受和经历的生活本身。于是,民俗学同其他人文社会科学一样,以分析、探讨和阐释为己任,而没有成为感受之学。民俗学知识与民俗生活知识分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话语体系,当地人拥有当地的民俗,却被学界排斥于民俗书写权限之外,因为他们不具有学者的身份。民俗书写主体的单一是一种常态,学者与当地人构成了固定的书写主体与对象客体的关系,几乎所有学院派的民俗书写都是在"二元对立"的结构模式中展开的。但当地人的民俗书写已然蔚然成风,草根民俗志层出不穷。当地人的民俗书写反观学院派民俗志之不足,他们以书写行为为自己的学术身份证明,以此抗击民俗书写主体的单一性。学者与当地人之间的壁垒亟待洞穿,还原民俗书写的主体及书写主体的多元是民俗学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关键字:民俗书写;主体;民俗学学者;二元结构;当地人;


上一篇:民俗中没有母题而有象征——兼谈“叶限”故事与仪式的象征分析方法
下一篇:民间礼俗仪式中的人情再生产——以京郊姚村“喝满月酒”为例